更新时间:2025-07-02点击: 作者:安然
凤通社(王康忠)2025.7.2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之际,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以一场兼具历史厚重与时代活力的红色叙事,勾勒出信仰传承的当代图景。在太原市文物局指导下,自 6 月 24 日至 7 月 1 日,"刻在镰刀锤头上的信仰" 主题系列活动于这座承载 "晋省革命摇篮" 历史记忆的百年建筑内启幕,通过沉浸式体验、时空对话与精神共鸣的多维设计,吸引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赴初心之约。据统计,活动期间纪念馆日均接待量同比激增,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历史峰值,红色基因在三晋大地激荡出新的时代回响。
一、誓词为铭:让信仰在金石之上永恒镌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庄严肃穆的党旗前,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党员代表队列齐整,右拳高举的宣誓声穿透百年时光。纪念馆别出心裁设计的 "入党宣誓纪念卡",将铿锵誓词镌刻于金属卡片之上,党员手中的不仅是一件纪念物,更是熔铸政治本色的精神图腾。"卡片的重量让我想起入党时的初心,这是跨越岁月的行动指南。" 一位老党员摩挲着卡片上的烫金誓词,眼中闪烁着历久弥新的光。这种将抽象信仰具象化的设计,让历史承诺在物质载体中获得永恒生命力。
二、邮筒为介:跨越时空的红色密语与未来之约
纪念馆特设的 "时光邮箱" 成为情感共鸣的枢纽 —— 党员们伏案书写对党的祝福与个人成长志业,贴上印有 "牺盟会" 历史元素的特制邮票,将信件投入漆成朱红色的邮箱。这一创意源自对革命年代 "鸿雁传书" 的当代转译:次年七一,纪念馆将精选部分信件反馈作者,让 "此刻的誓言" 与 "未来的自己" 形成历史对话。百余名参与者中,既有青年党员写下 "请党放心" 的青春承诺,也有退休干部寄语 "离岗不离党" 的赤诚坚守,邮筒中堆叠的不仅是信纸,更是跨越时空的信仰接力。
三、课堂为幕:沉浸式叙事重构历史在场感
七一当日的 "沉浸 + 互动" 专题课堂,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感官体验。红色纪录片《星火》的光影流转间,情景剧《书生报国无他物 唯有手中笔作刀》以舞台化叙事重现革命青年以笔为戈的抗争图景;革命文物故事《一枚会徽》则通过实物展陈与口述历史结合,让观众透过一枚锈迹斑斑的会徽,触摸到 1930 年代爱国青年的热血温度。这种打破 "观展者 - 展品" 二元关系的设计,使观众从历史的 "旁观者" 变身为精神的 "参与者",现场座无虚席的热烈氛围,印证着红色叙事的当代感染力。
四、镜头为证:岗位建功映照党旗荣光
"我是电汽公司党员,党龄 25 年!"" 晋西集团党员在此承诺:绝对服从党的工作安排!"在纪念馆标志性建筑前,不同行业的党员们与党旗合影的场景构成流动的红色画卷。退休老干部们虽两鬓染霜,却在镜头前挺直脊梁喊出" 永远跟党走 "的誓言;青年党员则结合本职工作,以" 科研攻关当先锋 ""乡村振兴勇担当" 等宣言展现岗位建功的决心。这些影像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让党旗不仅飘扬在纪念馆的穹顶之下,更闪耀在三晋大地的各行各业。
五、歌声为桥:红歌礼赞串联百年奋斗史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杏花岭区居民合唱团的歌声在党教中心激荡,《把一切献给党》的旋律中,白发长者与青年党员的和声形成岁月呼应;中国石油大学学子带来的《如愿》与《青春中国》诗朗诵,则以青春之声重构革命先辈的家国想象。当《山河已无恙》的旋律渐息,观众席上自发响起的掌声,是对百年奋斗史诗的深情回应,更是新时代奋进强音的共鸣前奏。
从镌刻誓词的金属卡片到穿越时空的红色邮箱,从沉浸式课堂到岗位建功的党旗合影,国师纪念馆以 "可触摸的信仰载体、可参与的历史场景、可共鸣的精神传承",将这座百年建筑转化为信仰的 "加油站" 与精神的 "熔炉"。馆内《育才学府 革命摇篮》固定展陈与临时展览交相辉映,让 "晋省革命摇篮" 的历史脉搏可感可触。正如太原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当抗战时期的文化精神与新时代的党建创新在此相遇,红色基因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对话可能。" 如今,这座见证过民族救亡的历史建筑,正以创新姿态激励三晋儿女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让镰刀锤头的信仰光芒,在新时代的曙光中愈发明亮。